中國浩瀚的瓷器藝術長河中,有一類器物以其獨特的工藝、深厚的文化內涵以及精湛的藝術造詣,成為了收藏界與藝術品愛好者競相追捧的瑰寶——這便是軋道粉彩瓷器,而其中,“江山一統爵杯”更是這一藝術領域中的一顆璀璨明珠,它不僅承載著古代工匠的智慧與汗水,更蘊含了深厚的歷史文化意蘊與時代精神。
歷史記載上,這是在古代天子封侯時,賜給受賞者的一種賞賜物,地位尊貴的人才能用爵。再后來“爵”就成了“爵位”的簡稱,“加官進爵”也就由此而來。爵杯在手,占盡天時地利人和,寓意戰勝困難,無往而不勝,加官進爵,歡慶勝利。爵杯早在公元前2400年左右就已經出現。陶爵流行于夏、商,銅爵流行于商和西周,可能是青銅酒器的口感實在不太好,西周以后便罕見銅爵杯的蹤跡了。
青銅器時代結束后,南宋高宗南渡,北宋所存銅禮器“盡皆散失”,而國力勢微,祭器就多用瓷造。銅禮器在南宋時期逐漸為瓷祭器所替代,瓷質爵杯就這樣走上歷史舞臺,而且器形更進化出套系組合。瓷質爵杯仿青銅爵器形,前有橢圓流,后帶尖形尾,左右有雙柱立于口沿,器腹下承三足。托盤折沿、平底,底有四如意形足,盤中央突起一座三山形支柱,三山之間略凹并有三孔隙,供瓷爵的腹部及三足歇放,所以也稱“歇爵山盤”。當爵的三足插于盤坎之內,形體與紋樣都表現出“巋然不動”之勢,而兩者之間又渾然統一,不正是構思設計者隱寓“天下一統,江山永固”的深意嗎?
清乾隆紫地軋道粉彩描金帶托爵杯賞析(高16cm 托盤底直徑12.6cm 爵杯口徑長12.5cm 爵杯口徑寬5.6cm)
此件爵杯扁長圓口,二柱,柱頂為圓球形,有尾有流,深腹,下腹弧收,小平底,三足外撇。托盤中間有凸起的山形支柱,支柱的三個凹槽恰好支撐爵之三足,盤底三長弧形條足。爵杯外部與托盤通體以胭脂紫釉為地,爵杯內壁與托盤底部均為藍地。爵杯與托盤的裝飾風格相同,用軋道工藝飾底紋。爵杯以粉彩黃弦紋或黃地藍勾蓮紋帶為界將主體紋樣分隔為幾部分:杯身粉彩描金夔龍紋,足上部繪獸面紋,下部繪變體蟬紋。盤中的山形支柱滿繪青花海水江崖和壽桃紋,盤內底外緣和外壁繪夔龍紋,與爵杯紋飾相呼應。盤底中心留白書青花“乾隆年制”四字篆書款。
此爵杯在造型上仿照三代青銅器式樣。生產和使用瓷質爵杯作為祭器是元明清三代的通例,此種形制的帶托盤爵杯,目前所知早期見于乾隆朝,清宮檔案記載,乾隆八年(1743年)御窯廠奉旨燒制的“洋彩”器中就有此種爵杯,一為胭脂紫色地,一為黃色地,軋道錦紋和夔紋,制作都極為精細 嘆為觀止。
乾隆紫地軋道粉彩描金帶托爵杯,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成為了瓷器收藏領域的瑰寶。近年來,隨著藝術品市場的不斷升溫,此類精品瓷器的價值更是水漲船高。相同的爵杯和托盤組合在景德鎮負責燒造宮廷用器的珠山遺址曾有出土。2011年蘇富比玫茵堂專場也出現一件相似的明永樂青花海水龍紋歇爵山盤,僅此爵杯的部分組合件,都以2866萬港幣的天價成交,可見爵杯價值之高。在各大拍賣會上,乾隆時期的瓷器屢創天價,不僅彰顯了其藝術價值,也反映了市場對于高品質藝術品的強烈需求。對于藏家而言,擁有這樣一件稀世孤品,不僅是對美的追求,更是對歷史的傳承與尊重。每一件乾隆瓷器背后,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信息和匠人精神,它們跨越時空的界限,向世人展示著中國古代瓷器的輝煌與魅力。
乾隆紫地軋道粉彩描金帶托爵杯不僅僅是一件稀世孤品,它更是中國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的集中體現。在那個封建王朝鼎盛的時代背景下,它見證了國家統一、文化繁榮的輝煌成就;同時,它也反映了古代工匠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以及他們通過精湛技藝表達出來的家國情懷。在今天看來,這件作品依然具有強大的感染力和生命力,它讓我們在欣賞其藝術之美的同時,也能深刻感受到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和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