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青花瓷(又稱元青花),即元代生產的青花瓷器。青花瓷生產于唐代,興盛于元代。成熟的青花瓷出現在元代的景德鎮,紋飾較大特點是構圖豐滿,層次多而不亂。
元青花*突出的特點是氣勢宏大、飽滿雄健,從器物造型到裝飾都有一種陽剛之美,其獨特的品類、造型、紋飾具有濃郁的時代特征,體現了元瓷工藝從原料、制作、繪畫到燒成的稀有程度。”元代瓷器市場以大件青花瓷器*為名貴,有越大越精之趨向,在市場上,元代青花瓷器的價格多以造型,紋飾的發色以及畫工品相等作為決定價格的主要因素。與后代青花瓷器相比,元青花的繪畫筆法令人震撼。它揮灑自如,有時鋒芒太露、不究細節,一筆點化往往越出邊線。尤其是紋飾繪畫,運筆急速,但求神似。但其沉著痛快、爽利勁健卻為后世青花遠遠不及。
元青花纏枝花卉大盤圖片賞析(高7.5cm直徑35.5cm)
此件元青花纏枝花卉大盤微侈口, 淺壁弧形,矮圈足。胎質潔白細致,足內不施釉,為細砂底。 內外施白釉,釉層瑩潤。青花色調青中偏灰黑,深沉幽雅。 內壁繪青花纏枝花卉紋,中間以細弦紋分隔,紋飾花繁葉茂,稍顯繁縟,但是工筆細膩,婉轉流暢 。胎底干燥老氣, 旋痕明顯,為一件****元青花瓷器精品。
元代前前后后還不到一百年,作為一個王朝,它雖然短暫,但元青花卻是我國瓷器中璀璨奪目的一顆珍珠。有趣的是,各個不同歷史時期,如明、清直至民國,仿元青花瓷器幾乎沒有,因為元青花瓷器當時資料和器物都很缺乏,況且看到的元青花瓷器上也很少書寫紀年款識。因此,在元末明初青花瓷器的斷代界限上,也每每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到了明朝永樂、宣德時期,又是中國青花瓷器的高峰之一,后人中愛好者和牟利者都很關注明朝永樂、宣德的青花瓷器,卻忽略了元青花才是真正一座尚未開發的寶藏。一直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仿元青花瓷器才出現。元青花瓷器在我國歷史上,曾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者,大量銷往海外的中東地區。它的器型以大件為主,如大盤、大罐、梅瓶、葫蘆瓶、玉壺春瓶、扁瓶、長頸瓶、高足碗等。而盤、碗、杯、小罐等小件器則多行銷到東南亞一帶。在當今世界上,元青花收藏*多的是土耳其的托普卡比宮和伊朗國立考古博物館。此外,在東南亞的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東亞的日本,以及西亞、非洲、歐洲、北美等許多國家和地區也都發現與出土了元青花瓷器。
元青花開辟了由素瓷向彩瓷過渡的新時代,其富麗雄渾、畫風豪放,繪畫層次繁多,被稱為中國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元青花瓷屬于奇貨可居。在存世甚少的元青花瓷器中,繪有人物故事題材的更是鳳毛麟角。2005年,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大罐在倫敦佳士得舉行的拍賣會上,以1400萬英鎊拍出,加傭金后為1568.8萬英鎊,折合人民幣約2.3億元,創下了中國藝術品在世界上瓷器拍賣紀錄,也開始令元代青花瓷器走進更廣泛的大眾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