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宣德年制瓷器鑒定方法一:
??辨胎釉,宣德瓷器胎質較細,釉面有橘皮紋現象;大明宣德時期瓷器瓷土用料講究,燒制中對窯溫及氣氛控制比較好,所以胎質細膩、潔白、堅硬。細砂底器物,手感極其細膩滑潤,有時可見雜質,呈褐色斑點。宣德瓷釉*突出的特點是有橘皮紋,不十分平整。釉色以白中泛青為主,俗稱“亮青釉”,少數瑩白。宣德晚期釉面透明度較差,感覺較為渾濁,是由于釉中氣泡所致,釉面充滿了大大小小的氣泡,群與群之間的間距較疏朗。青花器釉面較厚,個別有細碎無色的自然開片。白釉器釉質肥潤細膩,但瑩潤度不及永樂時期;紅釉器釉面均勻,口沿一圈白釉,俗稱“燈草口”,微泛青,器物底邊垂流的釉汁整齊,并泛蝦青色。
上圖為大明宣德外寶石紅內青花花口碗
大明宣德年制瓷器鑒定方法二:
??辨青料,宣德瓷器多用蘇麻離青料,宣德時期官窯青花瓷器所用青料主要為蘇麻離青。由于“蘇麻離青”進口料含低錳高鐵,一定條件下可燒制出寶石藍的色澤,色濃艷而有鐵銹斑。青花濃重,藍中顯黑,落筆濃重處皆有鐵銹斑,鐵銹斑結晶處用手觸之,坑坑洼洼,有明顯的凹陷,未結晶處若色彩濃重,也有坑洼,有深入胎骨之感。在陽光下看,泛雪青色。青花紋飾線條上鐵銹斑自然分布,像墨點在生宣紙上,自然暈散的感覺,呈放射狀,有毛邊現象。同時宣德官窯還有一小部分使用國產鈷料繪紋飾,顏色艷麗穩定,沒有黑斑。還有用國產料和進口料結合使用的,以國產料繪海水,以進口料繪龍紋。
大明宣德年制瓷器鑒定方法三:
??辨紋飾,宣德瓷器紋飾風格題材大致與永樂時期相同,稍顯粗獷,宣德時期紋飾紋飾畫法一改永樂的纖細風格,顯得粗重豪放,筆法蒼勁;紋飾的安排、布局、留白都非常注意,使畫面更加疏朗清新、端莊穩重。宣德龍紋描繪在整個明代*富有生氣,龍首威武昂揚,頭發長而向上飄起,龍身舒展修長,矯健勇猛,給人一種威懾感;青花器紋飾用軟筆勾勒,線條流暢,多用沒骨畫法,即不用勾線填色,一筆點畫而成。有些紋飾填色使用小筆填繪(不用大筆渲染),形成深淡的筆觸,不見整片一筆涂抹的畫法,另外宣德青花在裝飾上還與模印、刻劃等方法結合使用。
大明宣德年制瓷器鑒定方法四:
??辨工藝,宣德瓷器砂底細白,撫摸如糯米粉的感覺,宣德時期器物底足有釉底和砂底兩種,釉底釉質細膩、光滑,積釉處泛青,呈湖水綠色;砂底細白,撫摸極為細膩,如糯米粉的感覺(也像餃子皮的感覺);由于胎土中含微量雜質,偶見褐色星點;器物底足采用兩面斜削的手法,足墻較窄;圈足露胎處泛橙色火石紅,足跡露胎處可見護胎釉;由于當時工具所限,除盤碗類小件器物,大件器物底足修足并不十分規整;盤碗類內底面器壁與器底相接處有一周下凹,俗稱“月亮底”;瓶罐類琢器由于當時是分段拉坯成型,腹部可見接胎痕,宣德時期工藝較好,接胎痕不十分明顯;器物里釉依然平滑細膩,并可見白色絞絲紋;盤碗的底足多數有棱邊感,非滾圓之“泥鰍背”,大盤的底足內墻自上而下向外斜削,因此無法用手指抓住,盤心有塌底現象。
大明宣德年制瓷器鑒定方法五:
??辨款識,宣德瓷器款識曾有遍器身,宣德款識有遍器身的說法,根據器物造型的不同在口沿、耳、頸、碗心、足底、流、腹部均有書寫。四字款、橫款一般寫在口沿及器物肩部。高足碗的款識一般是在碗心,多為雙圈六字三行款。字體結構布局都很規矩,字與字之間距離適中,模仿晉唐小楷的筆法,筆劃粗細適中,筆法遒勁有力,字體清晰。已故古陶瓷鑒定家孫瀛洲先生總結宣德款識,作有歌訣“宣德年款遍器身,楷刻印篆暗陽陰,橫堅花四雙單園,晉唐小楷*出群”。當時寫篆書款極少,雙圈往往有深淺, “德”字“心”上無一橫。
??宣德民窯瓷器遺存較多,常見器物有盤、碗、高足杯、蓋罐、梅瓶、香爐等,造型圓潤、古樸。器物胎土淘煉較粗糙,胎質干澀,間有孔隙;釉面光潔,釉色灰青;器物底足施釉,足墻較薄,采用兩面斜削得修足手法,高足杯杯把常見有一圈竹節式凸起;
??紋飾常在器內底寫“福”、“壽”字,也有繪月映梅、蘭草,葡萄、纏枝花卉等紋飾;碗外壁裝飾較前朝豐富,以海水云氣紋**代表;器物口沿常以醬色裝飾,底足外足墻飾旋紋兩周;紋飾畫法用筆簡練、樸實無華,俗稱“一筆點畫”,即在繪畫中沒有勾、勒、點、染,直接繪畫使紋飾一氣呵成;青花用料為國產的“土青”,色調普遍晦暗,常見有藍中泛灰黑和藍中泛灰兩種青花發色,凝聚出黑褐色斑點、但無暈散現象。
??